紡織服裝行業(yè)是完全市場化、充分競爭的行業(yè)。入世五年來,從取消配額到歐美設限,再到人民幣升值,中國紡織服裝業(yè)似乎一直就處于風口浪尖。
歷經多年的坎坷,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感言:“服裝業(yè)這五年就像坐過山車,經歷了嚴峻的考驗。”
2005年1月1日,隨著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的取消,滿載著“MadeinChina”服裝的集裝箱船開始揚帆起航,駛向大洋彼岸。然而,中國服裝業(yè)巨子們的興奮并沒有保持多久,一個季度過后,歐美各國紛紛揚起“特保”大棒。
“我們早就知道他們手里拿著刀,談判里早留下了伏筆(242段和16條),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落下來。”鄭永剛說,“但我們也早作好了提防,不像一些小企業(yè)完全不知情,毫無防備。”
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是杉杉的一個長期策略,也是其規(guī)避風險的方式之一。除了服裝,杉杉力促以電池為主的高科技、礦業(yè)、經濟園區(qū)等業(yè)務的發(fā)展,避免不利因素給杉杉帶來震蕩。即便是服裝板塊,不利的外部環(huán)境也借助未雨綢繆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一一化解。
從表面上看,入世似乎對杉杉的影響并不大。財務報告反映,五年間,杉杉的銷售利潤翻了一番多。但是,“身處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時代,作為民族品牌的代表,仍然是備受煎熬。”鄭永剛說。
中國是服裝出口大國,但是,內地服裝卻并無品牌優(yōu)勢。若以單件出口創(chuàng)收額(創(chuàng)匯總金額除以出口件套數)來看,內地出口的服裝單件價值與香港、臺灣地區(qū)相差了4~8倍,與日本相差18~28倍,與意大利的差距更是高達50倍。
顯然,品牌戰(zhàn)略是中國服裝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洋品牌的擠壓下,中國民族服裝品牌想打出一片天地異常艱難。
讓鄭永剛頗為感慨的是,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中國,而內地能夠走向世界的自主品牌依舊微乎其微。
在眾多洋品牌的夾擊下,中國服裝品牌如何在狼群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杉杉的答案是“與敵同眠”,走“多品牌、國際化”的戰(zhàn)略。
近五年,杉杉集團一方面適應個性化需求,推出眾多設計師品牌;另一方面,(自2002年始)與法國、意大利等國的一、二線國際品牌合資合作,在國內成功運作了9個國際品牌。
對于這種合作,鄭永剛一再強調這是聯(lián)合經營,不是代理品牌。在鄭永剛看來,法國、意大利的企業(yè)擁有品牌優(yōu)勢和設計能力,而杉杉更熟悉國內市場,具有低成本高品質的生產優(yōu)勢。
通過與國際一線品牌的合作,杉杉培養(yǎng)了一批具備全球視野、適應國際市場變化的人才團隊。這是自主品牌國際化的基礎,也在引導著杉杉的自主品牌迅速提升,在設計、營銷上迅速消弭與國際品牌的距離,旗下杉杉、杉杉SPORT等品牌已經進入國際市場。
2006年國慶前夕,商務部副部長高虎臣帶領8個中國服裝品牌參加米蘭時裝周。這個一向被國際頂級品牌所壟斷的時尚舞臺,破例敞開胸懷,迎接中國客人的到來。
鄭永剛認為,這次中國品牌的破冰之旅,提升了業(yè)界的信心和決心,是中國政府在推動自主品牌成長過程中的歷史性跨越,對民族品牌的成長意義深遠。
“世界是平的,品牌是方的。”鄭永剛對五年的經歷作了一個總結。
平是大勢,方是品格,國內競爭國際化不可阻擋。同樣,迅速成長、越來越具有國際時尚質地的中國品牌也正以方正之態(tài)、方興之勢走向世界,一樣銳不可當,離成就國際品牌夢想越來越近。
已經確定的是,在杉杉控股的5個業(yè)務板塊中,服裝的地位將再次上升,計劃到2010年達到1/3的產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