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馬事件包袱里面抖出包袱,許多人心目中的“大型美資超市”居然是地道的本土企業(yè),一時間各種議論紛紛擾擾。這不由得吸引我們?nèi)リP(guān)注這樣的問題:究竟有多少我們以為是“洋品牌”的企業(yè)其實有著正宗的“中國芯”呢?
“國際名牌”的誕生到底有多難?曾一手炮制了幾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8220;洋品牌”的×君,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現(xiàn)在到了商場都不敢買那些號稱某某國際品牌的衣服了。”原因當然是因為在他看來對方的品牌推廣方式相當“面熟”——相似的渠道、類似的手法、熟悉的宣傳……一個個“國際名牌”就此誕生。
成功的“洋品牌”絕對少不了一個“國際知名”的形象,×君制造第一個“法國名牌”時,在命名上參考了大量的法國歷史及傳說,品牌的名稱本身就充滿著浪漫的異國風情。品牌的名稱確定后,首先到法國、英國、美國等七個經(jīng)濟大國跑了一圈,在每個國家都注冊了該商標。
“別以為在美國注冊一個商標有多難。”——簡單的網(wǎng)上注冊,通過銀行賬號匯款,費用只需25美元,一般只花15個工作日便能完成——有了這七個國家的注冊商標,便能正式打著國際名牌、跨國企業(yè)的幌子大做宣傳了。
“這些東西操作的手法都是大同小異的,關(guān)鍵在于操作者能否自圓其說。”——對于很多用類似手法制造,卻總是讓人覺得土里土氣的品牌,×君笑指,要炮制出一個能成功扎根于消費者心內(nèi)的“國際名牌”,關(guān)鍵有三個:一是借勢,二是造勢,三是要自圓其說。
為了讓品牌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蘊,很多這樣的假“洋品牌”都會為自己編造一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傳說,而像×君那樣,專門雇人編寫了一本以其品牌出處為主題的小說,則是比較下功夫的“文化營銷”了。
另外,以“中外合資”的身份出現(xiàn),除了能提高品牌的價值外,還能享受到一系列的政策和稅收優(yōu)惠,在招商上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化妝品和服裝、皮具等行業(yè)中,這種“洋品牌”的數(shù)量特別多。最近一個民營企業(yè)在法國和意大利注冊了一個服裝品牌,7月,招商一下子就突破了兩千萬元,這是一個新辦的民營企業(yè)所難以做到的。
而與在國外注冊自己的品牌相反,有些操作者則是直接以一個尚未進入中國的真正的國際知名品牌譯音為名稱,在國內(nèi)注冊商標經(jīng)營。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在宣傳上“巧妙地”加以引導消費者,不難令消費者把其誤認為真正的國際名牌。假如這個真正的國際名牌要進入中國,假“洋品牌”不僅不必害怕,可能還能從中再賺一把:要么是這個國際名牌放棄已被搶注的譯名,重新起一個名字,重占市場;要么他就得把這個“冒牌”商標高價買下來,以維護其在中國的聲譽與利益。
這些手段高明的本土“操盤手”,正是打著法律法規(guī)的擦邊球,在刀尖上舞蹈,也著實風光了一把。至于當?shù)卣块T,既抓不到違法的證據(jù),也樂見稅收的增加,只怕誰也不會去跟企業(yè)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