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臺灣,由于選舉的逼近,政壇上一幕幕演出,猶如一部部大片,好戲連臺,跌宕起伏。筆者常常在想:如果用當今臺灣的那些手法,來打造企業(yè)的營銷,應該會讓現代企業(yè)營銷者有所深思,有所感悟吧。
臺灣的藍綠政黨在爭什么呢,無礙乎在爭選民、爭權力、爭取政權、江山而已。且看臺灣各政黨爭權奪利的手段,各位就可以知道,戰(zhàn)場和商場是何其的一致了。所以,國內的企業(yè)、商家不妨多學學臺灣的一些選舉手段來提升在市場的發(fā)展空間(當然,臺灣的政壇的殘酷斗爭的思維是不可取的以及市場的擴大和建立是以遵守法律為前提的)。我覺得臺灣的選舉手段所延伸的營銷內涵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品牌營銷
臺灣的政壇有許多很順口的名詞,比如“小馬哥“、“阿扁”,有的則號稱“四大天王”、“十一寇”。號稱“四大天王”的目的無礙乎是打造民進黨有影響的執(zhí)政團隊、接班人隊伍、在選民中塑造品牌,或者是是把某派系塑造成“寇“,造成人人喊打的景象,讓對方被淘汰出局等等。這些手段可以說是“品牌營銷”。有時,我在想80、90年代香港的文化娛樂產業(yè)那么的繁榮大致也和“封王”、“封后”的媒體、市場運作不無關系吧。我們的企業(yè)未嘗不可以將企業(yè)的產品盡心塑造為品牌、將某些市場打造為品牌,甚至是將企業(yè)內的某些人培養(yǎng)為品牌,以品牌效應獲得市場認同,讓想要成長人、或產品脫穎而出。
二、抹黑營銷
在臺灣選舉的種種鬧劇中,我們經?梢钥吹“抹黑”、“詆毀”對手是無所不用其極、互相砍殺是“刀刀見骨”,或者在選舉的前夜進行“暴料”。抹黑對手的目的就是將對手打翻在地、永世不能翻身,使自己贏得選舉的勝利。其實,企業(yè)也可以在不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前提下,采用一些溫和的抹黑手法,制造輿論,將對手置于不利境地。記得2000年的時候,礦泉水和純凈水進行了一場概念大戰(zhàn),“農夫山泉”刻意在央視投放廣告時,一株水仙花用礦泉水澆灌,而另一株水仙花用純凈水澆灌,結果礦泉水澆灌的水仙花長得比純凈水澆灌的水仙花好,這種概念宣傳的結果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臺灣的這種選舉手段我們可以稱之為“抹黑”,進而延伸的市場競爭的涵義便是“抹黑營銷”。
三、顏色營銷
令我們記憶猶深的是去年在臺北為“倒扁”聚集而轟動一時的“紅衫軍”,也成為百萬民眾“倒扁”活動。組織者號召民眾皆穿紅衣服參與游行、靜坐等等,在“倒扁”最高潮9月15日夜晚,在紅色的衣服、紅色的旗幟和霓虹閃爍下,整個臺北街道成了紅色的海洋。讓“倒扁”、“反貪腐”活動最終形成巨大的震撼力量。其實在前蘇聯地區(qū),近幾年發(fā)生過諸如“橙色革命”、“玫瑰革命”和“郁金香”等等顏色革命,這些顏色革命的理念和凝聚的號召力對奪取政權產生了重要的推動力量。
由此可見,我們的企業(yè)在構思如何形成銷售的力量時,可以考慮到顏色這一重要的因素,因為顏色是最具視覺沖擊力效果,消費者83%的信息獲取是通過視覺獲得的,顏色能夠基本反映企業(yè)的基本理念,形成一致的價值觀和認同感,提升本企業(yè)的形象。由此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如果企業(yè)注意研究顏色對消費者視覺沖擊的功能,是可以極大刺激和激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所以,國內外一些知名的企業(yè)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企業(yè)的營銷活動無不是與顏色聯系在一起。
四、悲情營銷
所謂悲情營銷,我們可以這樣的下定義:制造悲傷氛圍,塑造弱者形象,獲得大多數人的同情和支持。在臺灣的一系列選舉中,悲情手段也經常被運用,選情告急時,帶著老婆孩子,訴說老公這么多年來為臺灣的打拚、奉獻,來換取選票。記得前段時間,臺灣的“總統(tǒng)候選人”蘇貞昌和游錫堃自己就為“逼宮”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游錫堃的老婆便上電臺哭訴:二十年前游、蘇兩家在海邊游玩遇險,游錫堃置自己家孩子于不顧,抱著蘇貞昌家的兩個女兒脫險,這樣舍己為人的人,難道會說你蘇貞昌“逼宮”是信口雌黃?
我們的企業(yè)其實何嘗不可以訴諸“悲情營銷”,臺灣的選舉為的是選戰(zhàn)的勝利獲得選票,而我們的企業(yè)通過“悲情營銷”可以獲得消費者的支持,讓消費者來買單,兩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我們的企業(yè)往往可以采用所謂的悲情營銷,以情感人,因為畢竟我們的消費者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情感的人,情之所至,市場之所及。所以,有時候很欣賞孫子兵法里面的一句:兵者,詭道也。故能而視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所以,我們在競爭激烈的商場,在合法的前提下,不管你是“超級女生”還是“超級男生”,不管你是“悲情營銷”還是“激情營銷”,只要你能夠是吸引消費者眼球,獲得消費者的支持,你就是勝者。
毫無疑問,如果我們留心臺灣政壇的風云變幻,并且對其中的一系列事件加以演繹,我們其實還可以有許多種營銷方面的提法,比如“族群營銷”、“深綠——基本盤營銷”、“鐵馬營銷”等等。關心臺灣的選舉是其次的,是表面化的東西,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商場,就好像戰(zhàn)場一樣,如何能不斷的創(chuàng)新理念,贏得每一次戰(zhàn)斗的勝利,每一場戰(zhàn)役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