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中有沒有獨占食品?有沒有主動問候過父母?會不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讓給其他小朋友玩?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一旦愛變成單向的付出,而不是雙向的交流,對孩子而言,卻是危險的。如果孩子習慣于周圍的人對之無微不至的關心,卻不懂得付出為何物,日后在群體中如何生存,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最大。下面我們看看小惠媽媽的教子經驗。
小惠剛滿4歲,特別喜歡吃蘋果,可是每次想吃蘋果的時候,媽媽都要求她拿出3個蘋果,先分給爸爸媽媽,然后才可以自己吃。有一次,家里只剩下3個蘋果了,小惠舍不得分了,說:“這3個都是我的。”媽媽沒有生氣,告訴小惠:“越是東西少的時候,能想到給別人,才是真正的好孩子。”最后小惠眼淚汪汪地同意把蘋果分掉,爸爸媽媽咬咬牙、狠狠心,在孩子眼巴巴的注視下,把蘋果吃了。在小惠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狠心”的例子不勝枚舉,但令他們欣慰的是小惠果然成了一位知道心疼人、不自私、不小氣的好孩子。
當家中有人生病時,不妨讓孩子也來幫著照顧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孩子到處亂扔玩具,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父母應給孩子機會,讓他學會收拾玩具、整理物品,只有親自參與勞動才可能體會勞動的辛苦,了解大人的辛苦。若家里養(yǎng)著小動物,讓孩子學習照料、喂養(yǎng)小動物。
總之,家長要利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