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裝網] 參觀展會后回到自己的工廠,再看車間里的機器,不由心里產生了幾分寒意,太落后了,沒有一臺電腦設備,更談不上什么開袋機、CAD、CAM等等。再后來看到《中外縫制設備》2005年第11期“得來全需費功夫”一文后,筆者更意識到了中小服裝企業(yè)縫制設備的落后,因為文中談到晨風普通的機器一般三四年就更新,而小企業(yè)根本不可能做到。
筆者在中小企業(yè)工作了十幾年,對這些廠里的設備很了解,親身體會了從中速縫紉機、高速縫紉機到現代的三自動縫紉機的升級變化過程。其實任何一種產品都有高低檔的區(qū)分,比如電視機,從黑白、彩色、液晶到等離子,相應的用戶的消費檔次也有高低之分,黑白電視現在不是仍然有人在看嗎?縫制設備也是如此,高低檔的設備都有它的消費者,中小服裝企業(yè)的設備主要偏向中低檔的。筆者走訪了一些中小服裝企業(yè),總結出他們的設備選型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條件好一些的廠家,大約200~300車位的合資廠。其設備一般都是進口品牌,特種機中一部分是電腦機,如套結機、圓頭鎖眼機、開袋機等;縫紉車間一般一條流水線有2~6臺電腦平縫機,整燙設備多為國產知名品牌。
第二種情況,100~200車位的廠。其設備選購比較雜亂,有全部進口,有一半進口,有“老中青”結合的。
有條件的全部選擇小而精的進口設備;一半進口就是平縫機選用國產品牌,特種機選用進口的電腦機,這樣選配經濟實惠,性價比高;“老中青”三者結合,一般都是一些多年老廠,機器太老了,不能再使用就淘汰一些,再補充一部分新機器,能用的就盡量維修使用,因此形成了“老中青”的局面,也有是從十幾臺機器慢慢發(fā)展到100多臺機器的,不斷增添新機器,形成新舊合一、品牌雜亂的局面。
第三種情況,小的個體戶,一般20~80人不等。他們的機器90%為國產品牌,就算有進口設備也寥寥無幾,要么是一些二手進口設備。如果遇到不常用的特種機,他們從兄弟廠相互轉借使用。一個廠不可能把所有機種都買齊,就算大廠也有互相借機器的情況。
筆者認為國產機器在一定程度上比不上國外品牌,但在國內中小企業(yè)中,它們的確扮演了重要角色。沒有國產機,那些小企業(yè)就可能因買不起設備而辦不成廠,也就不能推動民族服裝業(yè)和民族縫制設備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凡事都從小做起,相信國產機器會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