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靠三個低成本發(fā)展:勞動、環(huán)境、人民幣的低成本,這三個因素促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實力得到快速提升,隨之而來出現的卻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國寡品。縱觀日、德、韓等國的發(fā)展,可以發(fā)現中國的經濟地位和品牌地位不相稱,未來30年轉型的最大問題一定是品牌。一個崛起的大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服裝品牌。
每一個男人的櫥柜里永遠少一條領帶,每一個女人在換季的時候永遠少一件衣服。服裝行業(yè)永遠都有市場。服裝行業(yè)的本質就是時尚,無論企業(yè)從什么時候起步,現在是什么規(guī)模,都要致力于時尚產業(yè)。服裝企業(yè)從制造業(yè)向時尚產業(yè)轉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品牌年輕化。品牌要時刻保持和年輕消費者的溝通。50%消費者的年齡在35~40歲的李寧品牌,在去年進行了“一場運動”,更換了品牌LOGO,將廣告語改成“MakeTheChange”(讓改變發(fā)生)以90后李寧的形象全面亮相,注重時尚的新一代,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正面交鋒。這一改變是李寧2014~2018年全面國際化戰(zhàn)略中的重要一步。
與藝術結緣。不僅是企業(yè),企業(yè)家本身也要從“工廠主”往“藝術家”進行角色轉變。國外知名服裝品牌創(chuàng)始人大都是品牌最初的設計師,他們親自設計服裝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從這一層面來講他們其實就是藝術家。
制造時尚話題。時尚向來和明星聯系緊密。香港人邢李原(火原)本是個服裝廠商,代理了Esprit品牌,自打娶了林青霞后,風生水起,銷售遍全球,廣告費都省了不少。因為再也不用請代言人,林青霞就是代言人。她多次在公開場合穿著Esprit品牌服裝出現,為Esprit做免費“真人秀”。
西學為體,中學為用。30年前皮爾·卡丹穿著毛料大衣走過北京街頭,中國人視其為奇裝異服,被時尚界詬病為中國人老土(Outtime),如今中國時尚已經走到Intime的階段。很多老板對時尚有誤解,對中國元素情有獨鐘,一說起打造中國品牌就想去做唐裝,這種觀念是有誤差的。中國民族的元素自然深受喜愛,但西裝依然是世界的主流。
營銷為王。這是一個速度決定成敗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營銷方式已經不能向從前那樣迅速有效地解決銷售問題了,新媒體成為營銷新星。微博、SNS、團購、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手段將成為今后的重點。
學會講故事。Cartier說自己是“珠寶商的皇帝,皇帝的珠寶商”,Tiffany請奧黛麗·赫本拍了一部《蒂凡尼的早餐》,LV的廣告都在講述旅行……位于鳥巢和水立方旁邊的北京盤古大觀(原名摩根中心)最初因為沒有特色差點被拆掉,為了保留這片樓群將樓體進行了再設計,一座騰飛的巨龍傲然屹立,并在奧運會期間備受關注,正是因為它暗含了中國龍的傳說。
隨后還是借助故事進行了一場低成本營銷,在網絡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蓋茨來京奧運會,將在哪里過夜?》引起極大關注,和比爾·蓋茨做鄰居的期許使房子一搶而空,可見故事營銷的力量。
中國正在走向時尚化。同樣是春運,十年前火車站前熙熙攘攘的打工者背著編織袋回家,十年后打工者穿著新衣拖著皮箱回家。農村人和城里人外表的差別越來越小,所有人都越來越時尚。中國要想打造自己的服裝品牌,必須向時尚產業(yè)轉變。當“中國制造”逐步被“中國創(chuàng)造”所取代,中國的經濟地位與品牌地位平起平坐,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的服裝發(fā)展趨勢,這時的中國才稱得上真正崛起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