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女子的嫁妝時興“老三樣”,其中就有腳踏式縫紉機。那年頭,腳踏式縫紉機還比較緊俏。隨著時代的進步,縫紉機不斷“升級換代”。漸漸地,腳踏式縫紉機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53歲的楊惠萍阿姨現(xiàn)住在臨海市云棠花園小區(qū),她家樓下的車庫還放著一臺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產(chǎn)的蝴蝶牌腳踏縫紉機。
“這臺縫紉機買了快30年,它曾為全家人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說縫縫補補了,就是用它做過的衣服數(shù)也數(shù)不清。”楊惠萍說。
搬進新家后,舊柜子、桌子都賣掉了,楊惠萍卻舍不得扔掉這臺縫紉機。“它是那段歷史的一個見證。樓上沒地方放,我就將它放在了車庫里。”楊惠萍說。
這臺縫紉機現(xiàn)在看起來還較新,機頭可以放下去,兩邊板一合,就成了一張小桌子。楊惠萍說,她兒子小時候還趴在上面做過作業(yè)。
楊惠萍原先在臨海繡衣廠從事設(shè)計工作,經(jīng)常到上海、杭州等地出差。一看到款式新穎的童裝,她就馬上把式樣畫下來,回家依樣畫葫蘆給兒子做童裝。“海軍衫、背帶褲,鑲上動物圖案又漂亮又時尚。那時臨海賣小孩子衣服的很少。鄰居都問我,你這個童裝是上海帶來的吧?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我是用縫紉機自己做的。”楊惠萍說。
“那時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好,為省錢,全家衣服都要自己學著做。一般來說,做一條成人褲子要6尺布,但8尺布套裁就能做兩條褲子。做上衣要買兩個衣長加袖長的布料。時間長了,我掌握了不少‘竅門’。我買來布料,做好衣服,邊角料就用縫紉機踏成裝飾包、靠墊套、床罩。”楊惠萍說。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這臺縫紉機陪伴著楊惠萍從青年走向中年。“商店里衣服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看,手頭也寬裕了,每年去外地旅游我都會帶回不少衣服,將衣柜掛得滿滿的。漸漸地,我越來越少用到這臺縫紉機了。我也有過讓收舊貨的拉走縫紉機的想法,可一則我對它挺有感情,它身上的每個部件甚至小到螺絲釘我都熟悉;二則,想想說不定縫縫補補用得著,就一直沒舍得丟。”楊惠萍說。
“這不,有一天兒子上街買了兩條牛仔褲,長了一些,家里的這臺縫紉機就有‘用武之地’了。這點小事,我一下子就弄好了。”楊惠萍摸著縫紉機說。
記者感言:現(xiàn)在,在這個城市里,腳踏式縫紉機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多了。在臨海,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偶爾行走在紫陽街上,在一些服裝店里才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的日新月異,腳踏式縫紉機逐漸成了許多人對一個時代的記憶。或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在博物館里見到它了。